查看原文
其他

日出·永恒:印象派的高光逆袭

复旦青年 复旦青年 2021-12-07

青年副刊为《复旦青年》学术思想中心出品:共分为思纬、读书、研论、天下、艺林、同文、诗艺、灯下八个栏目,与你探讨历史、时事、艺术等话题。

艺术是谎言,但它说出真相。我们的选题广涉文学、音乐、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希望自己能成为穿梭在闪耀的人类群星中的旅行者一号。


当艺术与科技碰撞,当古典与现代交锋,西方艺术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光时刻——印象派的诞生。从库尔贝到莫奈,从德加到梵高,印象派以真实战胜虚妄,以光影追逐线条,颠覆了艺术自古以来的静态规则,开启了一个流动纷繁、消逝与形成并存的艺术世界。近日,莫奈真迹《日出·印象》首次在沪展出,掀起了一股印象派热潮。复旦青年特邀视觉文化专家高燕老师,带领我们深入了解印象派在西方艺术史的逆袭之路。


高燕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视觉文化、影视美学
复旦青年记者 徐至荣 何未晞 采访复旦青年记者 徐至荣 何未晞 李恺昕 顾然 撰稿复旦青年记者 顾然 编辑



一、日初升:从边缘到主流



“印象派”这一名词最初来源于克劳德·莫奈等人举办的一场画展。1874年4月,莫奈、雷诺阿、德加等人在巴黎卡皮西纳大道举办了一场自发性的民间展览。当时,艺术沙龙展由官方定期举行,作品需要经过官方审核方能进入大众视野。莫奈等人的作品思想前卫、別具一格,自然不可能得到推崇学院派的官方的认可。但年轻的艺术家们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既然不能得到主流的认可,他们便决定通过民间的艺术展览将自己独特的想法呈现于世。画展一经举办,莫奈等人异于主流的风格立即引发巨大的争议,被评论家勒鲁瓦称为“印象派展览”。就这样,从莫奈的参展作品《日出·印象》中摘出的词汇成就了艺术史上一个最具颠覆性的伟大画派的名字。


▲《日出·印象》


此后,印象派艺术家每年都会举办自发性的民间展览,印象派和学院派之间的对抗渐渐演变成一场改变艺术史的新运动。这场运动最终由印象派的胜利而告终。高燕指出,印象派的出现,是大工业时代的审美意识、视觉观念和技术革新的必然选择。
在印象派的发展中,工业革命的影响举足轻重。那时的巴黎在大机器生产的催化下,正从中世纪般的迷宫飞跃至一座现代化大都市。它的经济飞速发展,与外来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当时流入巴黎的中国工艺美术和日本浮世绘,对印象派产生了极大影响。违反科学透视的构图、新鲜有趣的色彩,让追求突破的年轻画家们激动不已。他们开始在尝试作品中改变透视关系,以此给画面带来特殊的张力。
同时,照相机的出现,给印象派带来强烈的冲击。印象派画家们发现照片打破了传统绘画里人工安排的布局,能够呈现一个未经透视筛选的、完全自然的空间,因此有许多画家开始以照片的方式描绘作品,这直接促成了印象派在绘画技法上的大胆创新。印象派摒弃传统学院派的宏大主题和工整笔触,他们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任务是捕捉对描绘对象第一眼所构成的整体印象,挖掘潜藏在物象表面下的视觉真实,因此光影的组合才是景色形、意、美的艺术起点;而在当时正统的学院派画家看来,艺术是精准的,画家应当待在画室用规定的笔触创作出天堂般的瑰丽风景,所谓的“印象”指的是作品完成之前的草稿,画面模糊,笔触潦草,尚不足以称之为艺术,遑论成为主流了。
莫奈的《金莲大街》描绘了巴黎城市中喧闹的生活场景,却因为画面中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都是虚影而饱受官方诟病。其实,莫奈是按照摄影家拍摄金莲大街的照片来创作这幅作品的。当时照相机的高速快门有曝光时间,如果拍摄对象在曝光时间里移动,对象就会虚化。莫奈认为这是人在一瞬间观看时得到的视觉效果,所以在《金莲大街》中,他便将照片中虚化的人物再现于笔下。由此可见,在印象派的创作中,光和影最为重要。画作中的虚化场景,正体现出了印象派对光和影的巧妙处理。


▲莫奈《金莲大街》


高燕指出,除却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对新兴科技的利用,印象派的革新还体现在对时代脉搏的敏锐感知。工业革命让巴黎的新兴中产阶级跃升为社会主流,带来全新的休闲文化生活。莫奈等人感受到了这一切实的变化,不再受学院派强调英雄人物和宗教题材的内容束缚,转而走出画室,去描绘身边正发生着深刻变化的现实世界。从酒吧里灌着苦酒的酒鬼,到舞台上灵动的少女;从喷着蒸汽奔向远方的火车,到夜晚流动的星月。印象派画家们对时代浪潮下的现实重新予以密切的关注,带来了艺术界的巨大解放。



二、艳阳天:印象派不止莫奈



细数印象派的画家,除了最为人熟悉的莫奈,还有很多大师。高燕强调,尽管他们的绘画手法各具特色,但都受着同一种理念的指引——以光影记录真实。在“印象派”这一名词诞生前,早期印象派的代表是新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贝和马奈。这些想要突破传统的画家认为,无论是古典主义旨在表达理念,还是浪漫主义强调表现情感,都未能客观真实地反映自然现实,故而他们提出“新现实主义”,希望回归到对自然的真实呈现中去。库尔贝曾经创作过一幅以德国宗教为题材的三联画,他不仅抛弃了学院派看重的精准线条,还选取了将有艺术素养的欣赏者和下层普通民众放于同一空间的构图方法,大胆突破了上层社会和普通民众之间的隔阂。在库尔贝的一生中,他始终秉持这样的创作理念:只记录亲眼所见的真实存在。所以他从不创作宗教神话,因为他从未见过神与天使。过滤想象,永远忠诚于感官捕捉到的现实,这就是库尔贝被称为印象派早期开创者的原因。


▲库尔贝《奥尔南的葬礼》


马奈被视为印象主义的奠基人。与库尔贝不同,受过严格学院派训练的他并非主流的坚决反叛者,甚至一度凭借《弹吉他的西班牙歌手》获得学院派艺术沙龙的接纳,在巴黎画坛中声誉斐然。然而此后问世的《草地上的午餐》与《吹笛少年》,则清晰地展现了马奈对自我表达的不断探寻。


▲马奈《弹吉他的西班牙歌手》


《草地上的午餐》体现了传承与创新的交融。多个三角形与拱形重叠的构图属于经典的学院派技法;但在设置人物时,马奈将凝视观者的赤身女子置于画面的前景部分,又通过男女双腿、脚踝的勾连关系传达出暧昧的暗示,这显然是对新古典主义绘画常见的教化和情感主题的挑战。此外,在色彩运用方面,马奈突破传统的厚涂法而采用明快的薄彩,减少线条的使用而以色彩塑形,大大降低了画面的清晰度,给观者以“第一印象”的概念。比如画面的背景部分,马奈有意识地抛弃了线条的勾勒,以色彩明暗的对比呈现树木与水中倒影的关系;在塑造低头玩水的女子时,也刻意回避了人物细节的展现。这些特征在《吹笛少年》中体现得更为鲜明。受日本浮世绘木版画的影响,马奈在创作时有意减少阴影的使用,少年脚部的阴影只是为了标示少年站立的位置,而非呈现三维的立体构图;同时,他以同色描绘少年站立的地面与身后的背景,使人物近乎游移在地面和背景的空间之中;通过制服上平铺的大面积黑红色块,消解画面的纵深和立体感,彻底取消了古典绘画的焦点透视法,开启了色彩鲜明、对比强烈的二度空间。
印象派中期的代表人物包括莫奈、西斯莱、雷诺阿、德加等人,他们在继承马奈和库尔贝的创作理念的基础之上明确提出:印象派追求的真实是在为理性和意识把控之前进入人眼的直观感觉和第一印象。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他们反对古典绘画统一而理想的用光原则,注重展现生活中真实的光影效果,如莫奈连续创作的一系列作品《睡莲》《干草堆》和《鲁昂大教堂》,正是为了反映不同时刻、不同季节之下变换的光影和色彩。正是莫奈等人对光影高超的处理技巧,将印象派推向了巅峰时代。
印象派后期以修拉、梵高、高更等人为典型。修拉的点彩画颇具风格,受到了日本浮世绘及中国景泰蓝瓷器的掐丝点蓝工艺的极大启发。高燕介绍道,中国景泰蓝瓷器通过粘在铜胎上的铜丝将不同图案划分出鲜明的区域,匠人上色时即在这些相互独立的区域中填涂不同的色彩,这与古典绘画对于色彩平和交融的要求截然不同,给画家以全新的表达方式。《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是修拉点彩画法的经典之作,画面远看宁静而和谐,近看是明确区分的小色块,这是因为修拉巧妙利用了人眼视觉效果中的色彩视觉混合原理,运用面积和比例搭配得当的色点,呈现出近似真实世界的色彩印象。在画面中央,修拉还选取了融合所有光色而成的白色,这正是对其色彩构图理念的象征。这种人眼自然具有的视觉现象,未曾经过理性和意识的二次加工,显然契合了印象派对直观感受的追求。同时,色彩的使用进一步淡化了形象,画面中的人物更趋于扁平化。
梵高的绘画则呈现出和典型印象派画家不甚相同的创作风格。高燕指出,梵高的作品带有强烈的象征主义色彩,比如他的代表作《星空》,在呈现星星和月亮时,月亮的中间是明亮的黄色,周围线条都呈圆形环绕;星云则是波浪和曲线形成的漩涡状。梵高将静态的星空表现为动态的效果,借以表达自身强烈的情绪。总之,梵高擅用的色彩和线条,逐渐开始脱离物象本身,成为情绪表达的微妙渠道。


▲梵高《星空》



三、日不落:印象派颠覆了什么



从莫奈的瞬间印象,到梵高的精神至上,印象派以其无与伦比的魅力,成为古往今来影响深远的艺术流派。那么,印象派究竟颠覆了什么?高燕从西方绘画史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高燕谈到,纵观西方绘画史,“再现真实”是贯穿其中最重要的线索。由于人们用眼睛观看世界的方式不尽相同,对真实的理解也各有差异,因此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流派。古希腊罗马时期,绘画的基本观念就是模仿。人们认为自然现实是真实的,作画者将眼睛观察到的形象在图像形象中模仿出来,这一过程便是真实的再造。


中世纪时期,真实的再现对象从外在自然转向了宗教神灵。由于神灵的形象无法直接把握,于是绘画观念便由模仿转为象征,以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形象来象征神灵的天国,由此呈现出真实的宗教世界。


▲乔托《哀悼基督》


14至15世纪的文艺复兴是人性从神性中获得解放的时代。人们发现不只上帝可以代表真实,人作为上帝的产物,其本质也是真实的。此时的人们相信,只要遵循自己的本质便能呈现出真实。那么,人的本质是什么?就是自我观察、自我思考、自我判断的能力。达芬奇曾提出著名的“镜子说”,强调艺术家要将经验之镜与心灵之镜有机结合,以自然之镜表现完美自然的本质形象。因此,文艺复兴时代的画家们要将自己观察到的生活中的现象如实地呈现出来。由于现实是三维立体的纵深状态,而绘画需要在二维画布上呈现三维及其质感,所以许多天才的画家们创造出明暗透视法、缩短法和焦点透视法等高超精妙的绘画技巧,建立起一个幻觉的三维立体世界,从而实现了和真实世界的基本对应。由此诞生出惊艳画坛的古典艺术。代表作品有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拉斐尔的《雅典学派》以及米开朗基罗的《创造亚当》等。


▲拉斐尔《雅典学派》


繁盛于17世纪法国的古典主义风格,从古希腊罗马时代吸取艺术传统,提倡以庄重单纯的形式表现典雅崇高的题材,克制情欲、崇尚理性,强调构图的均衡与精确的素描,力图呈现出一种静穆而严峻的美。18世纪下半叶,新古典主义提倡回归古典时期的写实传统,模仿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创作风格,真实地再现生活。19世纪初诞生的浪漫主义则认为今人不必模仿古人。人类的情感是最真实的,只要在作品中表达出真情实感,作品的真实性便得到了最确切的保证。因此,浪漫主义作品重个性、重想象、重激情、重色彩,以富有戏剧张力的构图,呈现人性的冲突和社会的矛盾,充满了令人动容的艺术力量。


▲德拉克洛瓦《希奥岛的屠杀》


而作为后起之秀的印象派认为,无论是古典主义表达崇高的主题,还是浪漫主义情绪的自然流露,都是经过主观意识加工后对物象进行的选择性描绘,尽管都具有真实的一面,但都不足以表达完全的真实。印象派主张的真实是将人的主观滤镜去掉之后,对自然的原始还原。他们强调抓取的对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象在不同时刻的光影变化之下,呈现出的不同状态。因为光影的变化是自然的本性,只有将这种自然本性用同一题材的多幅绘画传递出来,作品才能称之为真实。
高燕谈到,如今的印象主义已成为视觉世界最重要的组成元素,我们无法想象当初的公众面对满纸稍纵即逝的光点和飘忽游移的明暗是多么地茫然无措。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在艺术史所经历的辩证过程中,在动与静、线条与色彩、抽象秩序和有机生命的替换历程中,印象派是生机勃勃的发展趋势的高峰。它的出现意味着中世纪以来静态的世界图景彻底瓦解,活力十足的动态世界正在大踏步前进,无法阻挡。正因为有了印象派的承前启后,颠覆了艺术自古以来的固有规则,我们才能理解并欣赏后期的艺术流派,比如从不同视点不同侧面反映真实的立体主义、展现心理深层真实的超现实主义,和反具象化美学、力图展现自我表征的抽象表现主义。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微信编辑|李鑫瑀

责编|甲干初



往期精彩


短短两年半,获奖40余,这支复旦白泽战队在攻防实战中守卫网络安全


开放开发三十载,复旦青年记录浦东奇迹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